极速掌握篮球之道·思想准备篇

捷径 18天前 119 举报

本文共计4907个字,预计阅读时长19.6分钟。

 前言:为更好的理解本文,可先阅读《事物发展变化之道》,本文依托于其中的一些观点。

 日常的教学模式让你很累、很难学会,为什么学着这么费劲?

 先做极简略的论述:学习、成长是为了掌握新的知行系统。中西教育理念不同~中方模式化标准化,西方偏向自由探索。我认为都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理念。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标准的叠加,而是系统的升级。升级过程中原系统会不断融合进新的事物,形成更高层级的系统,还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标准!形成知行系统的过程应该是从内核偏导渐变发展而成。我们都是在事物的表面上下功夫,模仿标准、模式化…从表面下功夫硬掰,向内扭曲成新的系统,这是线性农耕思维。但是我达到你要求的标准,不是必须按照你的方式。可以尝试调整为打通神经链接,肌肉群稍加训练,融入并升级体系。

 改变是原系统的升级,一个系统向另一个系统的切换!学习可以归类到改变。只能渐进的升级新系统内核!!!直到达到全新的系统知行体系。随着系统升级,标准也会不断的改变!模仿另一个系统的外在表现,学习表象去直接硬掰成另一个系统,通过外在去扭曲硬掰内在,显然是不合适的!

 

 为什么多数人的努力毫无意义?为什么很多孩子的努力会适得其反?该如何努力?

 都知道方向不对,努力白费。少有人提为什么,鲜有人说该如何做。一些所谓专家为啥让人厌恶,因为不这样做的对立面有无穷多种变化。可具体执行的那一种或几种方案是什么?专家自己也不知道,就在那瞎胡扯。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过难拧的瓶盖,或者你可能见过一两岁的宝宝拧瓶盖。在调整好瓶盖与瓶子之间的接触前,如果你强行发力,就可能会卡住。而且你继续用力,也很难继续进行下去。如果你过于用力,可能会硬掰过去,也可能会扭曲撕裂。如果你提前调整好了,拧瓶盖就很轻松。没调整好就会较难或者努力白费,甚至越用力越难再次调整回来。这就体现出一个极其简单,又极其重要的道理——先调整,再发力。应该把精力用到调整(提高认知)上,而不是盲目蛮干、内卷。同样的例子还有:观察宝宝玩拼图、积木时一点点尝试摸索,都能体现在柔、弱中调整的力量。一两岁的宝宝正是在柔弱中,根据反馈,不断调整自己。先调整,正对应着《道德经》中的“弱者道之用”。“反者道之动”及更多道德经和辩证法、知行合一等智慧则需要实际调整学习时渐进感悟掌握。一味盲目努力是毫无意义的,内卷更是可笑、可耻的。人能有多大的力,只能设计并借助工具去帮助做功发力;一个人又能有多大的能量,只能尽力去调动资源做更大的事;人一生又能有多少精力,尽量用在提高自己的调整能力(认知)上。

 勤学苦练对一部分人有用,是因为练到最后筋疲力尽,这时很弱,在弱中完成了调整!努力刻苦到极限会很弱,用这个弱去调整。孩子能有多大的心理承受力,很多孩子心理出现问题,这是一个大的原因。直接用放松的弱,按照道的法则去调整,就不会有问题。被逼到绝境的弱加上事实的扭曲,弱小的心灵能承受的住这样的摧残吗?盲目努力往往最后没有成果,没有正反馈,还会消耗打击人的斗志,让人失去信心。

 

 道与术:

 绝大多数人都在学习术!而术(即标准)是无穷多的。扭曲着学会这一招术,再扭曲着学下一招,接着还有很多招数,很多人难以坚持~因为难且扭曲,这是真的长期的反人性。要以术悟道,再以道生术,就有无穷多变化出来的术,而且极其简单!把身体、精神都放轻松,一切从简从易,以调整和感悟·道为主,在此过程中自然渐进地加强。术中悟道,悟道了之后再改变所有行为。和一个家长沟通,他认为先通过机械式模仿掌握一些技能点,再去结合道。我感悟的不是这样的,从最原点按照道去发展,直接渐进达成。不用机械模仿,而且很快,很轻松。我们目前在做的方法就是在造空中楼阁(详见《事物发展变化之道》)。

 知行合一:

 在调整过程中改变认知,让你深刻感悟到知行合一·知就是行。不能极其轻松的做到,就是有认知不到位的点。这时要从道上去反思术,哪些细节没注意到,哪些东西认识还不到位。篮框高了歪了,今天状态不好了……不要找任何的理由,做不到就绝对是你认知还不到位。只要你掌握了道,不可能连续三个不进球,连续两个不进都几乎不会发生。

 

 改变对事物发展变化【体育运动(篮球等)】的认知:

 篮球运动的调整就会复杂的多,不像瓶子只有两部分。参与篮球运动有较多的部位:核心、脊柱、筋、肌、髋、肩膀、胳膊、手、腿、脚……;调整衔接顺序较复杂:谁带动谁,这一步到位才能平滑地切入下一步;调整的层次较多:谁控制谁,极简略的说是脑控制筋、肌,协调带动骨骼;还有调整的主线到支点、支点再到主线,去渐进、往复融合成整体的过程。如此复杂的过程,如果你像用蛮力拧瓶盖那样,无疑是对自己身心的巨大摧残~再联想一下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,这种感觉就很玄妙了。中国的孩子确实不容易。为什么大多数人长期练习,实战仍然效果差?实战变量更多,而且更紧张,这往往会让你执行自己最能串联起来的一套系统去执行。而你平常练习的那些东西,没办法有效的融入到自己原本的执行系统中,或者难以有效形成新的执行系统。调整就是为了更快、更好、更轻易的形成新的有效执行系统。而我们的教育里也没有调整,文化造成的现实世界也没给你调整的时间、空间。只知道盲目发力、努力、急功近利,这也是人性的一个可悲的地方。外表象的解决,永远都是调整升级内核去控制!只能是由内而外的自我认知的提升。否则只是个无解的内卷死循环,直至你意志被消耗尽,彻底放弃。

 如何调整?这需要实际课程学习中慢慢感悟。你自己从头开始感悟的话,估计很难坚持下去。因为确实很复杂,并且普通的调整,开始时一般都是没有效果的。反而会效果更差,直到你接近调整完成才会有效果。道理也很简单,花费很久,尝试很多次,设计生产了一个机器可达预期。但是再生产一套同样的机器所需零件,组装时少了一颗螺丝,这个机器仍无法正常运转,达不到预期。何况你未形成新系统的尝试过程。绝大多数人的探索过程是漫长而无方向的,因此难以坚持。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无数次决定重新做人,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。在篮球方面,我用了两年去不断摸索尝试感悟,写了八万多字,就是为了让这个过程极其轻松简单、毫无难度,同时一直能看到成果~一直有正反馈。真正研究这一些列思想上的问题,则持续了十几年时间。

 忘掉所谓标准!

 在调整过程中,你会感觉有很多模棱两可的东西,就是需要你边参与边用脑感受的。最终姿势是渐渐发展成的,调整过程中,标准是一直改变的,也就是没有标准。凑巧每个人身体结构都差不多,这样更合理,所以最终投篮姿势很像。结果相同,仅是必然的巧合。该怎样就怎样,不要为当前能力不足而羞愧。从当前[偏导(高数概念)]态去渐进步,最轻松,而且很快就跟上了。当然这也是极难的,一是反人性,二是你需要对事物的本质的掌握,这也正是本课程的价值。不正视现实,进步慢,做不好,又强装自己可以,这样更被人耻笑。

 模仿标准就是扭曲!

 模仿标准为什么是扭曲?标准超越自我当前偏导态过多,无法在当前认知基础上前进一点去轻松自然的做到,却强行硬掰着去做。这是从外往内去改变,而正道是从内到外的。并且模仿标准是你对本质的毫不知情。你是在造与别人长的一样的模形,徒有其表,内在是一个死的疙瘩。显然这不是在知道其本质、逻辑、构造的情况下去创造。我们做动作是筋、肌、骨骼之间,有条理的协调配合,模仿显然没有这些或者很被动。调整练习阶段不要强行模仿,也不要用力,只重其意不重其形。自然发展成型,这样最轻松有力。

 

 本课程就是讲授一套全新的、更高层级(个人认为)的运动理念。调整阶段一般用不着加强某些部位力量(截至目前所教学员没有),调整动作后再渐渐用力或考虑加强力量和柔韧训练。娱乐性可以不用考虑这些。只关注脑控制控制筋、肌,协调带动骨骼,不太关心什么动作怎么摆,用哪块骨骼肌肉等细枝末节。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式就怎么投,怎么舒服就怎么样。之前模仿练习也有肌肉群参与,练出了力量和一定的协调性,积攒了实力。新的发力系统还是会用得上其中一些肌肉群,只是稍作调整,让它们融入新的系统。

 整个调整阶段极其简单,且不需要任何的刻意练习,更不需要努力。但是要动脑,脑、筋、肌、骨都要参与。脑需要思考并协调新的变化,这是前提。脑也需要在实操中体会,不然你肯定发懵~跳是从腹部开始发力,不是从脚;水平举球、向下举球;投偏是双腿的问题……。练习调整阶段和以后投篮都是轻松自然协调流畅的。看似慢慢悠悠,这是初始调整阶段,整个过程是极快的。也不是练习几次就很快了,而是是稍加练习,接着继续调整到快速。不玩熟能生巧那一套低端低效煎熬人的东西。直接创造新的神经元链接,去驱动筋肌带动骨骼,稍加强化即可。对比苦练形成肌肉记忆,让神经元自己摸索重复,再链接,效率提升是极其大的。根据截止目前所带学员的经验,一般总体五六个学时,即可掌握核心要领。比起很长时间的刻苦模仿,或许真的有捷径。天赋是可以买到的。

 动作是连贯的,但是要分开练习,逐个动作分层次,主干到枝节再到主干,去递进。在某处尝试各种变化,并较好的连贯融合起来。某处的一些枝节,后面整体串联时可能去掉、改动。练习时距离由近到远,动作由简单到复杂,渐渐可能就到三分线了。

 三分畏惧、吃力、动作别扭、发力不连贯、调整费劲,可能就是方法不对。(扭曲不协调可能是潜意识计算发现力量不够,进而组织协调其他部位参与整体发力)(潜意识计算就是指系统1。大脑的计算可分为系统1和系统2,系统1负责快计算或者说已存储的行为习惯模式……实战紧张情况下,可能会常使用系统1)。把球弄到篮框有很多种发力组合,目的是找到最轻松的。不要过于用力,也不要控制发力,大脑会潜意识预估,自然的发力就行了。感觉远了想加力,近了想控制收力,是你的投篮方式不合理,要思考调整。当你距离目标较远时,不要妄图强行发力去接近目标。拧巴着加力把球弄到篮框,可能是你眼看着球到了框,但大概率不会进球。三分需要的是身体向下弹压蓄力,然后向上跳的力的有效传导,从而带动球向上运动所增加的时间和距离。你努力向前蹬扑把球弄到篮框,是横向的力,而实际需要的是竖直向上的力。所以千万不要努力,你努力的方式可能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,而看似近在咫尺。当你发力方式合理,站在三分线外,你会感受到距离篮框很近、投篮可控,心里轻松没有畏惧。你不需要克服畏惧,潜意识经过极速无感地计算告诉你,你本身可以轻易做到。而你也确实已经可以轻易做到。如果你实在心里发虚,也可以选择矫枉过正,离三分线远点试一试。当然,只要你心里发虚,说明极大概率是你没有掌握到一些细节。

 

 课程目标:

 以篮球为载体,去理解感悟知行合一和道德经智慧,同时极速掌握所有篮球技能(篮球之道)。顺带解决日常打篮球遇到的投篮偏、打铁,三分找不到发力感、总打铁……等各种问题。让你投篮和突破轻松、自然、协调、流畅。不通过刻苦训练,也不训吼着让孩子机械执行,更不求扭曲着得到肌肉记忆。而是引导思考,渐变调整中轻松提高层次,最后达到实战精通。该课程会极大的提升你的自信心。别人花费多年,使很大劲,仍然做不好的事,我能让你几小时就极轻松地掌握。同时该课程也会让你彻底静心、谦虚、踏实。你变得更多是去从自身找不足,而不是怨队友、外在环境。你也会更容易发现自身不足之处,并获得一定的经验和足够的信心去调整提高自我。

新天涯论坛
最新回复 ( 0 )